每種情緒都有其獨特的質感—焦慮與壓力如粗糙的砂紙,令人感到不安;悲傷像光滑的玻璃,冰冷而脆弱;而喜悅則如蓬鬆柔軟的棉花,輕觸之間令人心生愉悅。本課程由視覺藝術中「質感」構面出發,透過質感的轉譯與創作,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情緒與人際互動的象徵性。質感在本課程中不僅止於視覺或觸覺的呈現,更成為情緒表達的具象化手法。
課程設計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理念,學生將在角色扮演與人際互動中,反思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並提升自我情緒覺察的能力。進而練習將抽象的情緒內涵,轉化為具象的「質感物件」,透過串連「質感物件」創作出具有個人意涵的玻璃風鈴主視覺。這樣的創作歷程,不僅使學生以感官經驗表達內在情感,也培養其以藝術語彙傳遞情緒與想法的能力。
選擇「風鈴」作為課程創作載體,源自其在多元文化中常被視為傳遞情感與思想的媒介。風鈴隨風搖曳的姿態與清脆悅耳的聲響,猶如心中的情緒隨風流轉,傳遞出祝福與希望。在畢業典禮策展中,風鈴也象徵著學子對學長姐的情感祝福與祝願其承載夢想、展翅高飛的美好期待。而音樂呈現則是寫入NFC貼紙中,經手機感應後便可讀取到學生使用 Canva 製作之短影音(10–20秒):包含學生朗誦 AI 姓名藏頭詩、選定音樂、背景圖像與標題文字。
最終的風鈴作品將於畢業典禮期間展出,展區規劃於學校一樓川堂的梁柱下方。考量民族國中為古典中國式建築,校園建築充滿古風韻味,課程亦融入中國傳統建築元素—「斗栱」的介紹與應用。斗栱為橫樑與立柱交接處的結構構件,亦為美學與力學的結晶。學生將學習其基本結構與功能,並運用積木進行創意組合,展現個人對傳統建築的再詮釋。風鈴將懸掛於傳統斗栱大圖輸出之下方,為整體展覽增添文化深度與視覺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