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發布

走讀地方、走進心靈 跨域美感在桃竹苗開出教育的花朵

新聞來源: <台灣好新聞>

桃竹苗區教師在呂宅五連棟古蹟前面大合照
桃竹苗區教師在呂宅五連棟古蹟前面大合照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113年度桃竹苗區合作學校成果分享會,於6月7日在桃園市楊梅區富岡舉行。此次活動集結來自桃竹苗18所學校的教師,分享以美感為核心,融合在地文史、科技、社會情緒學習(SEL)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跨領域課程成果,展現教學現場的創新實踐。

活動由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協同主持人陳韻文副教授召集,並邀請師培委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張連強教授與劉育君助理教授共同參與,見證區域教師在教學現場的深耕與創新。選址文化底蘊與人情味濃厚的富岡,象徵教育從在地扎根、與土地共鳴、在關係中學習。

上午安排富岡走讀,踏查五連棟洋樓、伯公岡25糧倉、永昌碾米廠與生命井等歷史場域,實地感受地方紋理。桃園楊明國中推動的「舊城新藝—空間與故事的對話」課程,引導學生參與文化保存與街區提案,透過建築丈量與模型製作,將歷史轉化為課堂活教材,深化學生對地方與永續議題的理解與參與。

新竹縣興隆國小和新竹市大湖國小以嶄新的視角探觸社會情緒學習,運用詩作、牌卡、植藝與手作等媒介,引導學生深度理解自我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桃園高中與桃園市課程發展與精緻教學中心酷凌團則是運用論壇劇場的形式,關照教師的情緒勞動和身心安頓,營造支持性的校園文化。

苗栗縣蕉埔國小與信義國小透過植物觀察、親子共學與馬賽克創作等多元媒材,鼓舞學生親近自然、表達情感。藝術在課程中不再只是技法的學習,而是成為學生與社區、土地,乃至與自己對話的橋樑,讓美感深植於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桃園大忠、慈文與大勇國小運用AI技術進行圖像與音樂生成、植物發電實驗及虛擬導覽創作,靈活展現科技應用,提升數位素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在地創生與永續思維。

這場精采的成果分享源自於一群懷抱願景的教師群體,在彼此的交流與支持中,透過螺旋式課程設計與資源共享,慢慢累積出一個情感與專業交織的教學社群。活動也透過線上平台Padlet,讓跨校之間的對話與共學自然展開、延續,為教育開啟更多溫柔而深遠的可能。

by cdpy_manager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