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師大新聞>
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113學年度北北基宜地區合作學校跨域美感成果發表會」,第二場活動於114年7月9日在臺北植物園及建國中學博學講堂登場。
第二場匯聚北北基宜地區共15所學校教師齊聚一堂,發表融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社會情緒學習(SEL)和國際議題的精彩課程成果,同時也展現跨縣市、學校、教育階段、科目的交流合作,各合作學校都用行動讓美感深入日常,讓學習連結世界。
本場次由計畫共同主持人本校教育系黃純敏教授主持,邀請師培委員本校歷史學系石蘭梅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陳俊文助理教授及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陳明輝助理教授參與回饋,臺北市建國中學莊智鈞校長亦特別蒞臨現場致意,共同見證計畫合作學校教師在教學現場推動跨域美感教育的豐碩成果。
上午活動以「植物園走讀」拉開序幕,邀請人類學家同時也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的謝一誼老師,帶領與會教師走在雨中的植物園步道,聽著雨打葉片和鳥鳴聲交織的自然音樂,沉浸於大自然的和諧,體會臺北植物園自1895年成立以來植物與城市發展的緊密連結,植物園內有多樣的生態區域,包括佛教植物區、濕地區和苔蘚區等,這些區域不僅展示了植物的多樣性,還反映了人類文化與自然的密切關聯。
臺北植物園不僅是植物學研究的基地,亦是植物保育與再生的重要場所,此次也特別邀請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李俊緯助理研究員,為教師們介紹首日公開對外開放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方舟溫室群。溫室內的垂直綠牆展示著140種臺灣原生植物,儼然是保護臺灣稀有物種的象徵,藉由溫室的導覽參觀,與會教師不僅認識臺灣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寶藏,也進一步了解瀕危植物的保育觀念,收穫滿滿。
黃純敏教授勉勵在場教師:「植物園是融合美感、SDGs、SEL、歷史,跨域共好並延續擴展的最佳示範展示場域之一」,更期許「每個學校都可以營造成為學生難忘的植物園」,以綠幸福思維帶進校園揭開本次美感成果分享的意義價值。
其中,臺北市建國中學和新北貢寮實小從自然生態、在地文化與生活美感出發,關注生態與家庭的連結;北市碧湖國小及基隆女中則透過影像結合自然與文史的走讀,探索身邊的美;基隆信義國小將地方文化與薯榔海水染工藝融入生活;宜蘭四結國小用桌遊讓歷史活起來;雙永國小則讓學生走入公共藝術、學習表達與參與。
此外,新北柑園國中帶領學生認識家鄉,結合飲食與說書創作展現文化自信;北市南港高中以觀點為核心,引導學生從哲學與AI探討世界;基隆中正國中以難民議題引發同理,透過藝術參與公益;福和國中透過移地學習與學伴交流,共同合作STEAM跨域課程,並拓展多元的國際視野。
在表演藝術方面,北市博嘉實小與新北金山國小透過戲劇課程強化團隊合作與表達力,並深耕地方文化;新北青山國中小將SEL與戲劇結合,帶領學生從文本中理解自我與他人;北市天母國中則以歷史與音樂為軸,透過表演探討衝突與和平。課程以多元視角啟發學生,培養創造力、同理心與行動力,展現教育的深度與可能,為學生打開嶄新的視野。
本次成果發表所呈現的課程實踐,展現了跨縣市、跨教育階段、跨城鄉與跨議題,以及跨越在地特色與國際視野的高度整合,教師們展現出深厚的專業與創意,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亮點與文化脈絡。
成果發表活動壓軸的綜合座談,老師討論分享對於教學成果品質的判斷及學生參與課程的回饋,引起參與教師們的踴躍討論,為成果發表畫下精彩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