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發布

推跨領域美感教育 屏大附小學生化身百工使者花一年探索屏市老商圈

新聞來源: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屏大附小透過「屏東百工:記.藝.展」發表老商圈探險成果,圖為靜態展出的參觀畫面。
(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攝)

國立屏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四年級百餘位學生,以一年時間深入屏東市中央商圈走讀與人物訪談,透過攝影剪輯、建築美學等探索,親身體會職人精神與家鄉紋理,並將所見所感轉化為圖像詩、拓印、手繪紋樣與肢體表演呈現出來,精彩動人。

屏大附小推動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標竿學校課程,由教師潘善池領銜,攜手校內各領域教學專家,針對四年級學生設計全年度的跨領域學習計畫;以「屏東百工」為主題,孩子們深入老商圈走讀、訪談人物,至少記錄銀樓、照相館、刻印店等10個以上店家,發掘職人精神,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

課程同時橫跨多元議題,包括職涯探索、性別平等、家鄉永續發展及SEL(社交情緒學習)自我覺察,全面觸動學生對生活、土地與自身的重新理解與想像。

屏大附小本月(4月)透過「屏東百工:記.藝.展」呈現成果,集結師生過去一整年跨域學習的精華,除了靜態作品展示,四年級學生更化身為百工使者,編排「跟著圖像詩到老商圈探險」的動態表演,以肢體動作融合圖像詩藝術,引領觀者踏上文字與身體的詩意旅程,原來學生在老商圈看到的不是落沒與悲情,而是充滿趣味的想像。

學生溫皓名說,從過程中學到需要非常努力,經過不斷失敗,才能得到成果,也對家鄉有了更新的認識;學生吳湛恩說,能把商圈的老店和建築特色,展現給各縣市的人看見,很感動。

談起老商圈的照相館,學生何宸誼表示,許多屏東人小時候都去過老店拍照,這是記錄大家回憶的地方,老闆不斷學習新技術,跟上潮流,好讓照片不過時,用專業和熱情拍出讓大家珍藏的回憶,這樣的職人精神值得學習。

校長高建民表示,屏大附小以多元學習、在地連結為主軸,打造有感、有溫度的學習場域,期盼透過這樣的教育實踐,讓孩子帶著美感的眼睛看世界,用創意的語言連結家鄉,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屏大附小學生以肢體動作融合圖像詩藝術,訴說屏市中央商圈的故事,引領觀者踏上文字與身體的詩意旅程 。 (自由時報記者羅欣貞攝)
by cdpy_manager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