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愛與環境關懷」為核心理念,從上學期的纖維藝術創作出發,延伸至下學期的紙漿立體造型,以雙學期的連貫設計,引導學生從情感的表達、材料的選擇,到環境議題的理解與實踐,逐步深化他們與自然之間的連結。
◼ 上學期主題|《抱抱我的愛~擁抱大自然》
課程融合情感教育、環保意識與AI科技的應用,帶領學生以回收舊衣為素材,創作出象徵生態保育的動物抱枕(如海龜、北極熊等),並設計屬於自己的「愛的象徵符號」,表達對自然的關懷與守護。
作品完成後,學生透過AI文字轉語音工具,為作品賦予聲音與故事,模擬主播方式製作角色影片,講述動物所面臨的保育挑戰。每件作品以數位互動方式呈現,結合專屬QR Code或ICON,讓動物以科技的形式「發聲」。
我們同時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專家到校分享,並由自然老師運用ORID提問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辨保育與再利用的意義。學生學習縫紉與拼貼等技法,也親身體驗AI如何支持創意表達,進一步從感性與行動兩面,實踐對地球的愛與責任。
此外,我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訪藝術工作室與材料銀行,拓展對纖維藝術與環境議題的視野,也激發更多元的創意想像。
◼ 下學期主題|《大自然的守護者~我與自然的連結》
延續上學期對自然的關懷,我們將主題深化為「我與自然的關係」,以紙漿與回收素材創作出每位學生心中的自然守護精靈。這些角色來自森林、海洋、山川,甚至是學生的內心,是他們對自然的觀察、理解與情感化身。
課程從角色草圖、紙漿塑形、裝飾拼貼到角色敘述,循序引導學生發展立體造型與敘事能力,並鼓勵他們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守護者的故事與使命。學生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如何轉化抽象感受為具體造型,如何以環保材料賦予作品新的生命,也在創作中建構自我與自然的對話。
我們強調「創作即行動」的概念,鼓勵學生將藝術作品作為關懷地球的實踐。每尊守護者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創意,更承載了學生對環境議題的思索與情感回應。
◼ 課程整體目標與願景
1.透過這套雙學期的課程,我們希望學生不僅學會創作,更能:
2.理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培養環境關懷意識
3.運用藝術與科技進行跨媒材、跨感官的創意表達
4.從情感出發,以行動回應,成為生活中真正的自然守護者
藝術,是連結人與世界的橋樑。願每位孩子,都能從創作中找到表達愛與責任的方式,並將這份愛帶入他們未來的生活裡,讓「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不只是口號,而是他們願意實踐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