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曬(Cyanotype)是一項古老的工藝技術,1842年由英國爵士John Herschel發明,這項技術也深深影響著現代的攝影技術,混合檸檬酸鐵銨、鐵氰化鉀(赤血鹽)為顯影感光劑,過程需要透過日曬成影,而最後的影像呈現深藍色(普魯士藍),所以也稱藍曬。
這項技術也運用在建築工程施工圖的拷貝,又稱氰版印刷,也稱「藍圖」。在現代,藍圖也延伸為規劃與圖謀的意思,如:「人生的藍圖」。藍曬工程圖中,因紫外線等變因,若有線條不清晰或顯影色調不如預期,影響實務功能就會被歸類為失敗的作品而不得使用;但在視覺藝術上,藍色的變化與效果的不可預期,反而是創作的能量與美麗的表現。
本校六年級的孩子,在五年級時有用平板學習攝影(不同的光影帶來不同的感受)的先備經驗,而藍曬又是運用陽光成影的古老顯影技術,教師們覺得是很好的課程延伸。主題為國語與書法的古詩習寫,創作媒材為自然領域的藍曬技法,作品形式為全班團體創作,並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禪繞畫。
這些課程經驗,能讓孩子們在下學期產出校園介紹作品時,擁有更多元的角度去欣賞並分享不同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想,期許這些美感的培育,能在孩子們的身上產出更多元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