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課程以「生成式 AI」作為橋梁,嘗試突破傳統語文解讀的限制,讓學生能透過科技輔助加深理解,並在表演藝術中展開創造。課程以《木蘭詩》為核心文本,透過 AI 的協作,帶領學生經歷「語文理解 → 視覺建構 → 聲音表達 → 表演詮釋」的多層次學習歷程,培養跨域素養與藝術感知。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先將文言文轉譯成精準的白話語句,再輸入生成式 AI 影像工具(如 Bing、Canva 等),以產生具體畫面。這一過程呼應生成學習理論(Generative Learning Theory)的核心精神:學習不在於被動接收,而在於學習者能對訊息進行「選擇、組織與整合」,並透過主動「生成」的方式深化理解。期待培養學生理解AI 生成的圖像並非最終答案,而是一個媒介,讓學生進行比對、驗證與思辨,進而有對科技的批判性態度,理解「AI 不等於真理」。
進一步地,課程將焦點延伸至「聲音與觀眾理解」。劇場的力量來自肢體,也來自聲音的清晰度與情感傳達。學生透過平板錄音,並使用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檢核咬字與音量是否清楚;若轉譯精準,代表表演能被理解,若出現大量錯誤,則提示學生需改善表達。AI 在此扮演「真實卻中立的觀眾」,即時回饋學生「我的表演是否被聽見」。同時,學生的小組即興台詞會交由 ChatGPT 檢核,確保不偏離《木蘭詩》的原意,並提醒用詞是否過於生硬、情緒是否失焦,讓學生學會站在觀眾角度修正劇本,特別是對國小中年級觀眾的理解需求。
在教學實踐上,以生成學習理論設計了多元「生成」活動:
⚫ 轉述:以自己的話解釋古文,確認理解。
⚫ 圖像化:利用 AI 生圖,把抽象文字具體化。
⚫ 提問與推論:根據上下文提出問題,推測人物情境。
⚫ 聲音檢核:透過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檢視表達是否清晰。
⚫ 劇本創作與修正:將即興對話轉化為書面劇本,再與 AI 協作檢核。
⚫ 表演與創作:以說故事劇場展演,將圖像、聲音與劇本轉化為舞台詮釋。
⚫ 同儕互評:利用 Padlet 平台進行作品上傳、共編與回饋,形成群體對話。
最終,學生將以「說故事劇場」的形式呈現成果。這是一種無道具、無服裝的表演方式,強調表演者的敘事、肢體與想像力。學生可將 AI 激發的圖像與修正後的劇本轉化為具體的舞台表現,並透過聲音的清晰與情感的傳達,真正實踐「被理解」與「被感受」。
本課程的核心理念可歸納為三點:
1. 以科技為橋梁:生成式 AI 作為理解文本的媒介,並透過比較與反思培養批判思維。
2. 以合作為動力:透過 Padlet 的共編與互評,讓學習從個人理解拓展至群體共構。
3. 以表演為驗證:藉由說故事劇場的舞台詮釋,讓學生把文字與圖像轉化為具體的聲音與身體表現,深化文本體驗。
透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課程中不僅能跨越學科疆界,把國文、表演藝術與科技連結起來,更能在批判與創造的循環中,培養屬於新世代的跨域學習能力、表演素養與觀眾意識。